2022年3月以来的上海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疫情爆发,给人民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疫情下的特殊医疗卫生环境刺激了对智慧医疗应用的迫切需求。4月中旬东方卫视的一则晚间新闻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新闻介绍了。在这次上海疫情迎来曙光之际,安永研究院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课题组联系到了这些机器人“大白”的缔造人——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钛米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潘晶先生,请他为我们介绍医疗服务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这次抗疫背后的故事。
► 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经信委等项目20余项
Q1:这次上海疫情进入攻坚阶段以来,我们注意到各大新闻媒体对于方舱医院中应用钛米医疗服务机器人的相关报道。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团队为什么能这么迅速地满足方舱的需要?
A1:医用机器致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四大类。这次在方舱医院中投入的三种类型的机器人,分别是智能消毒机器人、智能药品配送机器人和医疗废弃物转运机器人,都属于服务机器人,他们承担起了方舱中需求最密集、最占用医护资源的消毒、发药和医废处理工作。
钛米在这三种类型的机器人中都有成熟的方案,因此早在3月27日就第一时间将5G医疗服务机器人部署在了上海世博方舱医院。
能够及时响应这一需要,一方面是因为2020年新冠疫情中我们就曾在武汉方舱医院奋战过,IM体育官方网站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抗疫经验;另一方面,全国首款获得消毒器械注册证的医疗机器人就诞生在钛米。自武汉战疫的2年多来,我们的医疗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凭借对手术室、ICU、病房、门诊、急诊、检验、后勤等医院等七大场景的覆盖IM体育App,在400多家全国三甲医院运行,对医院院感、诊疗质控等需求有深刻认知。根据方舱医院的特点和需求,我们迅速迭代产品,推出了方舱医院的5G机器人数字孪生解决方案。
通过技术、市场和实践的积累,我们得以第一时间将200多台5G医疗服务机器人投入到上海世博中心、IM体育官方网站新国际博览中心、临港、国家会展中心、金桥、张江等地的方舱医院,成为抗疫战场上的智慧医疗排头兵。
A2:方舱与医院的特点和需求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方舱医院是收治轻症新冠患者的特定场景,“院感”是智慧方舱解决方案的重点,我们的方舱数字孪生解决方案以消毒机器人、药品配送机器人和医废垃圾转运机器人为数字底座,在保障环境安全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方舱环境跟医院环境有着巨大差异,这一环境差异对如何做好院感是全新挑战。比如,方舱室内层高高达六米以上,而医院层高三米左右;常规医院消毒可以采用人工擦拭,在收纳三到五千人的大面积方舱来讲,这显然比较难实现。5G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可以模拟方舱内的超大空间,将每一台消毒机器人进行消杀工作时周围环境的气溶胶浓度与实验室环境中对新冠病毒的消杀模型进行实时拟合,确保对每一次消毒小环境中新冠病毒99.9999%的杀灭率。
在医疗服务机器人上采用5G通信技术,保证了数据传输速率,使得在面积如此巨大的方舱中对数十台机器人的工作效果进行实时拟合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数字孪生系统可以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直观化统一管理平台,消毒机器人完成日间消毒、患者出院后的终末消毒、医护人员衣脱区、缓冲区的高水平消毒等不同类型的高负荷消毒任务,将消毒结果评价加以存档,为疾控、院感、质控等环节提供核查依据。每天每台机器人完成800平米的消杀,每天共计12万平的方舱内面积,可保障医护人员超6000人的进出安全,避免交叉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方舱中对机器人实施的消毒结果评价,实现了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存档,这不仅提高了关键数据的可信度和安全性,也为行业实现对新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创新和积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Q3:这次上海疫情,给了医疗服务机器人施展拳脚的机会,使医疗服务机器人产业受益。您怎么看待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前景?
A3:直观上可能会给大家这样的感觉,疫情给医疗机器人市场带来了更多机遇。但其实没有这么简单。
医院对于医疗机器人的需求是长期的,并不会因为疫情而大幅增加;而社会层面上疫情爆发时期,整体医疗服务其实是“萎缩”的,绝大多数科室关闭,手术延期——毕竟方舱本身不会承载太多医疗服务,方舱医院临时性的特点也难以吸引大量、持续的固定资产投资。所以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医疗服务机器人企业应该始终不忘把焦点集中于医院的智能化建设。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从使用场景层面看,疫情加速了市场教育和产品普及,未来的市场容量值得期待。目前中国医疗服务机器人尚处行业早期。我认为医疗机器人公司不仅是销售机器人产品,更要提供医疗机器人智能整体解决方案,将全医院重点科室、手术室、病房、输液中心等核心场景贯穿人工智能算法和数字流程,提高医院整体生产力和服务能力。
Q4:您提到了为全医院提供医疗机器人智能整体解决方案,印证了安永此前对胸外科主任医师顾勇教授访谈时为我们介绍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实践智慧医疗时的诸多经验。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我国医疗服务机器人目前在帮助医院建设智慧医疗平台的过程中都有哪些创新方案?
A4:医院是一个提供多种医疗服务的平台,这是由健康治疗的复杂性决定的。医院不同科室、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和技术平台都有很大的差异,比如门诊、手术室与病房的运营管理,又比如院感与药品耗材配送的质控管理。
以“院感”为例,需要针对手术室、ICU、血液透析中心、病房等场景提供不同的院感解决方案;智慧方舱解决方案其实也是医院的延伸。这要求医疗服务机器人企业在医院实地积累大量场景解决方案使用反馈,然后将这些底层数据和软、硬件逻辑打通,进而有效应用到新场景中。这样一套方,帮助医疗服务机器人方案在这次上海疫情中实现在方舱场景中的的快速部署。
从医院物资管理来讲,PIVAS(静配中心)、药房、检验科、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等科室也有着不同需求,需要开发相关解决方案,构建可覆盖全院的柔性物流体系。这个体系以丰富多样的机器人为载体,融合智能中央调度决策系统,对全院多机器人、相关设备及系统进行中央调度与监管控制,打造全流程智能化闭环的物流管理,以实现医院的精细化、智慧化运营。
为医院科技赋能,从痛点出发,将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与医院实际应用场景结合,是我们所在的医疗服务机器人行业正在做的事情。钛米的智慧手术室解决方案、智慧病房解决方案、智慧院感解决方案、全院柔性物流解决方案等在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医院落地。我国医院的数字化智慧升级将迎来全新阶段。
Q5:2021年是机器人行业的高光之年,从融资事件来看,服务机器人行业融资数量超过80起,仓储物流和医疗行业分别有26起。您怎么看待资本涌入后的行业竞争?
A5: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机器人行业正在面向各行各业大规模开展推广应用,从起步期转向快速发展期。我认为,身处在科创赛道,必须要靠持续的原发性创新来保持市场竞争力。
企业需要明确的是,资本能够帮助企业成长壮大,但企业创新的核心永远都是解决“痛点”和商业落地。企业要根据既有需求创新,还需要对市场进行前瞻预判。需要和用户一起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探索需求、拓宽细分场景的应用标准和使用边界。
具体到医疗服务机器人企业,在产品逻辑层面,一直是根据新发现的需求快速进行产品创新迭代,让产品更加贴近市场,和用户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行业融合应用深化行动:“5G+智慧医疗。丰富5G技术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场景,加快培育技术先进、性能优越、效果明显的智慧医疗服务新业态。”
一级市场的资本也敏锐地觉察到了国家政策引导的作用下,智慧医疗服务将会赢得的宝贵发展机遇期。安永研究院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课题组在对2021年资本市场进行年度回顾时,也注意到在美股这一全球二级市场风向标2021年健康板块前10大IPO中,有7家属于智慧医疗服务型公司。
让我们感到钦佩的是,尽管面对这些积极因素,采访中潘晶先生和他的团队仍保持着对行业清醒的认识,始终坚持对新需求的发现,对长期市场的关注,和对产品创新的高度重视。
我们知道,在创新药领域,无论是政策面还是投资人,近年都在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研发原则。这一原则对智慧医疗同样适用。无论是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还是区块链,这些技术的发展速度都十分惊人。作为行业早期开拓者和从业者,保持定力,在眼花缭乱的新技术趋势面前,始终盯紧市场需求,盯紧社会需要,以应用价值为导向不停歇地研发、迭代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大考时,拿出真正过硬的产品和服务!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