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秀,温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专委会(筹)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社会心态影响研究》首席专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军人才培育课题《人工智能对心理、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与治理》首席专家,《社会心态蓝皮书》《美好生活蓝皮书》《社会心理建设丛书》主编。
智能社会(The Intelligent Society)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新的社会形态,这些不同社会形态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监控(surveillance)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监控与治理如影随形。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进程中,监控技术和手段在不断升级,监控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本研究系统回溯和分析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演化过程中,lm体育平台官网入口不同社会形态下社会治理的特点,以及与之对应的监控形式、特征和内在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迈向人工智能社会进程中社会治理正在发生的变化,包括人工智能治理的风险和挑战,智能社会治理的特点;分析了智能社会监控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探索与智能社会治理相适应的监控策略和路径,化解智能社会治理和监控之间的冲突和张力,避免智能社会治理的风险。
王益文,男,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浙商人工智能交叉研究院院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信任研究中心”主任、心理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四个一批”文化名家(中宣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家人社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担任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SSCI一区期刊AE副主编等,成果获教育部颁发优秀成果三等奖和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5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数据应用、智慧教育与智慧医疗、AI+心理健康、数字平台创新与数据算法监管等。开展人工智能心理学、数据科学与智慧管理、人工智能+大模型与人类行为、机器人协同及其商业应用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5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全国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教育部),以及省部级以上课题共15项,在PNAS、
Science in China、《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本领域SSCI/SCI一区/影响因子10左右、ABS4星等顶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成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与世界排名前50的大合培养招收硕博连读、博士生和博士后,并开展合作研究。
人工智能与脑认知科学、心理学关系密切,脑电技术与脑机接口是人工智能实现人类具身智能最为便捷和有效的技术方法。我团队三十年来致力于智能认知与脑电的国际化合作研究。最近尝试探索人工智能心理学这一最新分支学科的建设,并把科研与教育相结合实现技术落地,希望推动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等交叉领域的合作研究与应用。
喻丰,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武汉大学校工会。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文化心理学专委会委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委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探新》《心理技术与应用》编委。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的道德心理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科学通报》《心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时代之洪流总是给人类社会抛出很多问题。人工智能便是这一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更为深刻的道德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强大替代之下,作为个体的人类如何应对,是愤然拒斥还是欣然接受?作为群体的人类文明如何应对,如何保持人类身份的独特性?在人工智能的强大威胁之下,人类社会本身的秩序将会被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趋于冷漠。在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之下,其道德何以安放?如何构建道德的人工智能体,如何与人类道德价值进行对齐?还是创造新的文明?为回答这些问题,当从人类之独特智慧开始反思。
舒曼,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心理学注册督导师、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心理教育中心)负责人,江西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智慧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西中小学(幼)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江西项目组负责人等学术职务,致力于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积极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工作。应邀在全国铁路总公司、江西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等200多个单位做过报告,先后获得“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江西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20余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都市人心理对话》、《塑造阳光心态》等著作和教材40余部,致力于中国文化为基础的积极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工作。
赋能青少年是构建创新驱动型国家的关键要素和决定性力量,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与智慧赋能青少年是当代重大课题。舒曼教授致力于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阳明心学为基础的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工作,结合20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提出关爱未来,就是要运用阳明心学、从青少年内在的力量中激发成长的力量,通过对心学“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思想的解读与青少年内在成长机构建立内在勾联,由此得出一个可能性的判断,阳明心学可以青少年成长提供本本化的理论支持,通过“良知托举、为善去恶,勿忘勿助,立志领航、知行合一”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内在驱动机制。探索并梳理出“良知良能建构技术、为善去恶正向、知行合一小步”等可能性技术赋能青少年成长,为构建“创新驱动型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王敬群,江西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江西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委员,全国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常务理事,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秘书长,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
网络游戏是数字社交的重要平台,本研究旨在预防游戏环境中可能产生的愤怒沉浸,进而减少游戏霸凌行为。研究分别考察了萨提亚模式和接纳与承诺疗法相结合的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单独使用这两种方法对多人在线对抗类游戏大学生用户愤怒沉浸水平及游戏霸凌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自编人口学变量问卷、愤怒沉浸量表、游戏霸凌量表和团体成员反馈表,对724名大学生非多人在线对抗类游戏用户进行测量。基于测量结果,采取自愿原则从中招募中、高愤怒沉浸潜在剖面组的本科生参与者32人,分配到干预组1(Satir & ACT)、干预组2(Satir)、干预组3(ACT)和等待组中,每组各8人。每个干预组针对愤怒沉浸进行为期8周的不同干预方案的团体心理辅导。等待组在全部研究结束之后接受一次性情绪主题讲座。结果:量化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四组愤怒沉浸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具体表现为干预组1显著低于干预组3和等待组;干预组2显著低于等待组。干预后四组游戏霸凌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干预组1显著低于等待组。质性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1在团体建立、情感表达、行为改变和自我成长方面的变化程度大于其他两组。结论:萨提亚模式结合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愤怒沉浸水平和游戏霸凌行为,相较于单独使用接纳与承诺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效果更佳;并且前者团体成员在情感表达上有更多的改善,更能够以积极的视角关注自己的内在资源并采取行动。
汪凤炎,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类智慧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主攻中国文化心理学和智慧心理学。现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独著和第一作者身份出版专著9部,以第一主编身份主编教材4部,以独著、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CSSCI和SS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IM体育官方。专著获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三等奖与中国图书奖等。
德才一体方是智慧,仁爱是智慧中德的核心成分之一。在亲子关系中落实仁爱原则的主要载体是父慈子孝;对子女而言,则是行孝道。孝道有不同内容、不同类型,这之中有个“度”与“边界”的问题,且会随情境、时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父母、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年龄段的子女、学生妥善开展孝道教育,这极考验父母、教师的智慧。如果能面向中小学生智慧地开展孝道教育,则能有效改变当下少数中小学生身上存在的无亲情、无责任感、无正向兴趣的“三无”状况。这类中小学生一旦从心中生出亲情、责任感或正向兴趣,其做人态度和方式必将发生积极变化,自然能大幅降低其负向情绪和消极乃至错误行为发生的概率。
刘欣,Credamo见数市场总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工商管理学士,博科尼大学管理学硕士,曾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拥有六年的市场研究与产品运营经验,为五芳斋、百事、安利、松下、一汽红旗、蚂蚁集团、GMO等多行业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具备丰富的市场研究及管理咨询经验。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学科的研究与教育。高校心理学科亟需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并融合人工智能智慧,以促进学科的长远健康发展。报告着眼于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整合数字资源与AI技术,助力心理学研究教学。通过实践案例,分享如何运用AIGC技术显著提升心理学科研效率。
陈浩彬,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类智慧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心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智慧心理学、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0多项,在《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心理学类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智慧德才一体理论的实证研究》等专著3部,主编《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教材3部,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对智慧的追求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自先秦与古希腊起,东西方思想家就对智慧展开了丰富的探讨。心理学领域对智慧进行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近50年来,心理学者在智慧的定义与构成、智慧的理论、智慧的测量与应用等方面均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工作坊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什么是智慧(what)?二是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智慧心理学研究(why)?三是怎样在中小学开展智慧心理学研究(how)?以期深化对智慧的概念、本质、类型和内涵以及智慧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为科学开展智慧教育、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思路与启示。
刘燕,教授、硕导、江西中医药大学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音乐治疗专业专职教师,教育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江西省音乐治疗教学科研创新高水平团队负责人。注册中德舞动®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柔性引进专家。兼任世中联音乐治疗专委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瑜伽协会副会长等。
长期从事“舞动治疗”“音乐治疗临床应用”课程教学与临床工作。主持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级课题11项,出版著作2部、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舞蹈不仅仅是身体的律动,更是心灵的表达。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转身都蕴含着对自我新的认知和感悟。工作坊将通过身体舞动和表达,挖掘内心深处的智慧与潜能。引导参与者探索内心世界,感受心流的涌动,忘却外界的喧嚣与纷扰。发现自身的优势,勇敢直面挑战与局限。释放压力,驱散焦虑与抑郁的阴霾。在这里,参与者能够更加敏锐地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身体感受。你将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动智慧,收获深厚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
无论你是舞蹈爱好者还是从未接触过舞蹈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工作坊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之舞和心流之悟。快来加入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充满喜悦和成长的舞动之旅吧!